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研究方法甲
Research Methods(a) 
開課學期
105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 
授課教師
蔡宜妮 
課號
PTCSL7241 
課程識別碼
146 M048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3 
備註
本課程中文授課,使用英文教科書。
限碩士班以上 且 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1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52PTCSL7241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以兩個脈絡交織而成。第一個脈絡帶領學生宏觀理解學術研究的基本原理與學術寫作架構。第二個脈絡以具體方法論呼應學術基本原理的討論,集中引介以真實自然語料為分析對象的研究方法,包括以語言使用為本的語言研究和語言互動研究。透過閱讀討論經典文獻和相關華語文文獻,課程將引導學生理解研究中的範式轉移與論述主軸的建立;課程亦安排語料分析時段,培養學生分析描述語料與建構論點的能力。 

課程目標
1. 奠定學生以真實自然語料為分析對象的研究方法
2. 培養學生分析描述語料的能力與建構論點的能力
3. 引導學生理解研究中的範式轉移與論述主軸的建立
 
課程要求
1.不遲到早退,若無法上課需事先請假
2.準時繳交作業
3.積極參與課堂討論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1. Booth, Wayne C., Gregory G. Colomb & Joseph M. Williams著,陳美霞、徐畢卿、許甘霖譯,2009,《研究的藝術》(The Craft of Research),臺北:巨流圖書公司。
2. 自編講義

 
參考書目
1. 杜金榜(2013)。語篇分析教程。武漢:武漢大學出版社。
2. 徐糾糾(2010)。現代漢語篇章語言學。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3. 張柏江、方梅(1996)。漢語功能語法研究。南昌 : 江西教育出版社。
4. 陳俊光(2010)。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。台北:新學林。
5. Cameron, D. (2001). Working with spoken data. London: Sage.
6. Celce-Murcia, M. & Olshtain, E. (2000). Discourse and context in language teaching: A guide for language teachers (pp. 19-28)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7. Ford, C. E., Fox, B. & Thompson, S. A. (Eds.), The language of turn and sequence.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8. Hatch, E. (1992). 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.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9. Huang, Shuanfan. (2013). Chinese grammar at work. Amsterdam, Netherlands: John Benjamins.
10. Larsen-Freeman, D. (1980). Discourse analysi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. Rowley, Mass: Newbury House.
11. McCarthy, M. & Carter, R. (1991). Language as discourse: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. New York, NY: Routledge.
12. McCarthy, M. (1991).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.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13. Ochs, E., Schegloff, E. A. & Thompson, S. (1996). Interaction and grammar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14. Sidnell, J. & Stivers, T. (2012). 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. John Wiley & Sons Inc.
15. Wennerstrom, A. (2003).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. Ann Arbor: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.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參與 
25% 
 
2. 
口頭報告 
25% 
 
3. 
期中作業 
25% 
 
4. 
期末報告 
25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0  課程簡介 
第2週
2/27  228連假 
第3週
3/06  範式的轉移:基於使用的語言觀
1. 武和平、王晶。 (2016)。 「基於用法」的語言觀及語法教學中的三對關係。 語言教學與研究, 第三期,1-10。
2. Bybee, J. (2006). From usage to grammar: The mind's responses to repetition. Language, 82(5), 711-733.  
第4週
3/13  範式的轉移:以華語研究為例 
第5週
3/20  範式的轉移:以華語研究為例 
第6週
3/27  口語語料採集與轉寫 
第7週
4/03  清明節連假 
第8週
4/10  學術論文的基本結構 
第9週
4/17  以語料庫為本 
第10週
4/24  以口語語料為本 
第11週
5/01  語料分析練習 
第12週
5/08  會話分析 
第13週
5/15  會話分析方法論 
第14週
5/22  華語會話分析 
第15週
5/29  清明節連假 
第16週
6/05  華語會話分析+期末報告討論 
第17週
6/12  華語會話分析+期末報告討論 
第18週
6/19  期末報告